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民政部关于勘定行政区域界线试点经费实行包干使用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2:13:20  浏览:879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民政部关于勘定行政区域界线试点经费实行包干使用的通知

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勘定行政区域界线试点经费实行包干使用的通知
民政部


人民政府:
为完成省(区)勘界试点任务,国务院从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经费。根据量财使用的原则,我们决定按每公里800元(双方各400元)的统一分配标准核算每条试点线的经费,并实行包干使用,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自行补足。
现经核算,与的界线长为公里,应拨该条线勘界经费万元,安排你省(区)万元。由我部按工作进度分期汇拨给省(区)民政厅。
勘界经费必须专款专用,节约使用,其开支范围为:(一)测绘费( 包括界线的测量费,界桩的制作,运输、埋没及整理、验收费等);(二)资料费(包括工具书、购图、制图、资料收集整理和印刷费等);(三)器材装备费(包括勘界所必需的器材、车辆的购置、维修、检查、油料费等);(
四)办公经费(包括日常办公用品、通讯、交通、邮政及差旅费,用于野外实地调查的公用防寒、防雨、防晒、防高山缺氧用具费等);(五)会议费(包括有关勘界试点的各类协商会、业务技术会及总结会等);(六)调研论证费(包括调查研究论证有关勘界工作的方针、政策方面费用);(七 )档
案费(保存勘界档案配置必要的设备、用具及复制档案的费用等)。请你们加强监督检查,待省(区)界线勘定后,将经费使用情况连同勘界试点工作总结报送我部,以便统一汇总上报国务院。
附:勘界试点经费支出情况表
-------------------------------------------------
| 编 报 单 位 | |
|-----------------------------------------------|
| 勘 定 界 | | 实 际 勘 | |
| 线 名 称 | | 界 公 里 | |
|-----------|-------------|-----------|---------|
| 经 费 | 中央拨 |地方财力安排| 其 他 | 合 计 |
| |------|------|-----------|---------|
| 来 源 | 元 | 元 | 元 | 元 |
|-------------------------|---------------------|
| |(一)测绘费 | 元|
| 经 |-------------------|---------------------|
| |(二)资料费 | 元|
| |-------------------|---------------------|
| |(三)器材装备费 | 元|
| 费 |-------------------|---------------------|
| |(四)办公经费 | 元|
| |-------------------|---------------------|
| |(五)会议费 | 元|
| 使 |-------------------|---------------------|
| |(六)调研论证费 | 元|
| |-------------------|---------------------|
| |(七)档案费 | 元|
| 用 |-------------------|---------------------|
| | 合 计 | 元|
|-----|-----------------------------------------|
| | |
| 简 | |
| 要 | |
| 说 | |
| 明 | |
| | |
-------------------------------------------------
单位负责人签字: 财务主管签字: 制表人:



1990年6月6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沈阳市行政执法监督规定

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


沈阳市人民政府令

第 15 号


  《沈阳市行政执法监督规定》,业经市政府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陈政高
二○○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沈阳市行政执法监督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促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监督是指市人民政府对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对下级行政执法部门,区、县(市)人民政府对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实施的监督。
  第三条 市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依法委托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是本市人民政府实施行政执法监督的工作机构,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全市行政执法的监督工作,并对市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实施监督。
  区、县(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对本级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实施监督。
  各级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制机构负责本系统行政执法监督的具体工作。
  第五条 行政执法监督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第六条 行政执法监督的范围:
  (一)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必要性;
  (二)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
  (三)违法行政执法行为的查处情况;
  (四)行政执法部门法定职责的履行情况;
  (五)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罚缴分离制等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六)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情况;
  (七)行政执法证件、标志的使用、管理和执法人员的着装情况;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监督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行政执法监督的方式:
  (一)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备案;
  (二)对重大行政处罚决定进行备案审查;
  (三)对行政执法部门和人员的执法资格进行确认;
  (四)对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五)协调、处理行政执法争议;
  (六)受理和查处对行政行为的申诉、举报、投诉案件;
  (七)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检查;
  (八)对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九)对行政执法证件和行政执法监督证件实行统一管理;
  (十)需要采取的其他方式。
  第八条 实行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制度。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发布前,须报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发布后15日内,须报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第九条 实行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制度。行政执法部门实施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行政拘留10天以上、较大数额罚款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须在处罚决定下达之日起15日内,报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或上一级行政执法部门法制机构备案。
  法制机构就下列方面进行审查:
  (一)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是否具备;
  (二)认定违法行为的证据是否确凿;
  (三)适用法律是否恰当;
  (四)处罚程序是否合法。
  第十条 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认证制度。按职权法定原则,行政执法部门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并经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对其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核确认,在本行政区域内发行的报纸上公告。
  第十一条 实行行政执法情况报告制度。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统计制度,按规定向上一级法制机构报送统计资料;对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贯彻执行情况,以书面形式每年向本级人民政府作一次专题报告。
  区、县(市)人民政府及市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制定年度执法检查计划,并于每年1月份将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
  第十二条 实施行政执法争议协商、裁决制度。
  两个以上行政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中发生争议时,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协调。仍有争议的,由政府法制机构报请本级人民政府裁决。
  第十三条 实行行政执法督察制度。市,区、县(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违法行政行为的申诉、举报和投诉,区别情况及时查处或责成有关部门查处。
  第十四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进行申诉、举报和投诉:
  (一)不按规定审批、颁发许可证、执照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审批、颁发许可证、执照的;
  (二)违法进行收费的;
  (三)擅自改变罚款种类、幅度的;
  (四)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的;
  (五)不依法告知听证、复议或者诉讼权利的;
  (六)违反收缴罚款规定的;
  (七)违法执法或者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申诉、举报、投诉的其他行政行为。
  第十五条 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度。市,区、县(市)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对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议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被检查单位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考核。 
  第十六条 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和培训考核制度。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与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专业知识,并经过统一考试,取得行政执法资格,领取行政执法证件,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暂扣行政执法证件,停止其行政执法工作;情节严重的,收回行政执法证件,取消行政执法资格,责令调离执法岗位,并由有关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监督检查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
  (二)不履行法定程序执法的;
  (三)有拒绝、阻碍行政执法监督行为的;
  (四)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滥用职权,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五)对申诉、举报和投诉及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打击报复的;
  (六)行政执法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
  (七)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监督人员执行监督职务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监督证件。做出行政执法监督处理决定的,应当制作行政执法监督文书,送达被监督单位。被监督单位应当自收到行政执法监督文书之日起15日内,将处理结果报告实施行政执法监督的工作机构。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可调阅行政执法案卷和相关材料,被监督部门不得拒绝,对有拒绝行为的,依照本规定第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在行政执法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从事执法活动或者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超越法定职权执法的,责令其停止执法活动;
  (二)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适当的,依法予以纠正或者撤销;
  (三)对罚款、没收财物的处理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四)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令限期履行;
  (五)个人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而从事执法活动的,责令所在单位改正;
  (六)违法使用执法标志的,视情节予以暂扣或收缴;
  (七)未按规定的期限和要求报送备案材料或者行政执法情况报告的,责令限期报送。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监督人员在行政执法监督活动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由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沈阳市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办法、沈阳市各级人民政府受理行政执法投诉办法,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颁布《清远市拥军优属实施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清远市人民政府


颁布《清远市拥军优属实施办法》的通知

清府〔2010〕35号


各市、县、自治县、市辖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清远市拥军优属实施办法》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六月十日

清远市拥军优属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拥军优属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国防建设,提高全民国防观念,增强拥军优属意识,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广东省拥军优属规定》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自觉履行拥军优属的职责和义务。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拥军优属工作,列入任期目标管理和政绩考核的内容。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和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将拥军优属的宣传教育工作纳入爱国主义和全民国防教育规划。

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拥军优属的宣传报道,培育拥军优属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保障驻军粮油、水电、燃料、副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支持和配合驻军完成军事训练、战备执勤、军事演习、国防施工、营房建设等任务。支持帮助驻军做好水、电、道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副业生产,改善驻军工作和生活条件。部队在执行军事演习、野营拉练、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时,当地人民政府和群众应当提供方便条件,给予支持和配合。部队车辆通过时,有关部门应保证优先通行。驻军部队在参加地方抢险救灾中的各种保障,按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执行。

第五条 保护军事设施的安全,不得占用或者毁坏军事设施。

在建设开发或者施工过程中,涉及军事设施时,应当事前与驻军协商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智力拥军和科技拥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驻军开展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训,协助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军休所、军供站、优抚医院、光荣院建设,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

第八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路、桥梁、隧道、渡口等,军车一律免费通行。公共场所的停车场,军车一律免费停放。

第九条 车站、码头等应当设立军人售票窗口,对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人员提供优先、优质服务,有条件的应设立军人候车室。

现役军人和残疾军人凭有效证件免费搭乘市内公共汽车。

公园、体育场、文化宫、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公共厕所等公共场所,在正常开放时,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凭有效证件免票(费)进入。

旅游景点在正常开放时,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凭有效证件享受半价优惠。

第十条 现役军人家属按国家规定享受的探亲假,所在单位应优先安排,并按规定报销往返路费,探亲假期内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现行国家、省、市的有关安置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转业士官、城乡退伍义务兵、军队离退休干部、军队无军籍职工、部队随军家属和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的接收安置工作,并支持鼓励转业复员退伍军人自主择业、创业发展。要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安置工作,逐步缩小城乡退役士兵安置待遇的差别。

任何单位不得拒绝接收安置部门统一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复员退伍军人、随军家属和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

对拒绝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复员退伍军人、部队随军家属和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任务的单位,由当地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造成不良影响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接收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以及符合政策安排就业的复员退伍军人、部队随军家属和本单位的军属,在安排岗位工种、班次等方面给予照顾。企业兼并、改制、实行经济性裁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留用。

军队退役人员下岗失业后,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发给《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

在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残疾军人,享受与所在单位工伤人员同等的生活福利和医疗待遇。所在单位不得因残疾将其辞退、解聘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第十三条 军人子女及军队转业干部随迁子女入学,入读小学的,在驻军驻地和转业安置地就近入学; 入读初中的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划定的学区片入学。对需要跨学区入学的,教育行政部门酌情给予照顾解决。

革命烈士子女或一至四级残疾军人子女录取入公立学校就读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奖学金。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对按照政策规定享受定恤定补的残疾军人、红军失散人员、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涉核退役人员、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五老”人员,由所在地的县级民政部门按照不低于省规定的标准给予定期抚恤或者定期生活补助。

第十五条 军人抚恤优待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抚恤补助经费的支出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建立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抚恤补助经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军人抚恤优待经费,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十六条 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孤老烈属、孤老复员军人的医疗费用按照规定予以保障。一至四级残疾军人享受特约门诊待遇。

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七至十级残疾军人、在乡复员军人、红军失散人员、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涉核退役人员、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五老”人员按不同类别给予医疗补助和医疗门诊补助。

移交地方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退休士官、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军队无军籍职工以及军队离退休干部无经济收入的家属、遗属的医疗保障,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在乡复员军人、红军失散人员、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涉核退役人员、“五老”人员、军队离退休干部、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到地方指定公立医院就诊时,凭有效证件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看病优先,并依照有关规定享受医疗费用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医院应当设立专门的优先优惠窗口。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支持驻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对驻军现役人员立功受奖的,由入伍前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奖励。对清远籍现役军人被授予荣誉称号、立功或战士被评为“优秀士兵”的,由应征入伍前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或者基层单位组织人员到其家中走访慰问祝贺,并给予一定奖励。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分别为现役军人家属和烈士遗属张挂“光荣军属”和“光荣之家”门牌。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处理军地矛盾和纠纷,应当遵循“团结—协商—团结”的方针,主动与部队协商,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凡发生重大军民纠纷,有关主要领导要亲自出面,及时协商,妥善处理。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处理军队官兵涉法问题的组织领导,依法保护军人的合法权益。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指导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协调和处理军队官兵及其家属涉法问题,及时有效地提供法律服务。

第二十一条 对侵犯军人及其家属人身权利,妨碍军人执行勤务以及破坏军事设施、扰乱军营正常秩序,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走访驻军部队和优抚对象,了解情况,征求对拥军优属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拥军优属工作。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督促各县(市、区)的镇、街道办事处和各企业事业单位,不断完善拥军优属服务网络组织,制定拥军优属的具体制度、公约、办法,广泛开展为驻军和优抚对象做好事送温暖活动,切实为优抚对象排忧解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组织检查拥军优属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拥军优属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加强对拥军优属保障金的筹措、管理和使用,通过财政定额拨付、福利彩票公益金以及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拥军优属保障金用于开展经常性拥军优属活动,帮助优抚对象解决突发性生活、医疗困难等。拥军优属保障金纳入本级财政管理,由本级双拥办掌握使用,专款专用,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五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依据《广东省拥军优属规定》和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1997年11月 1日发布的《清远市拥军优属若干规定》同时废止。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