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的公告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08:35:35  浏览:989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的公告

建设部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公  告
第203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77-2003,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1.6、3.1.7、3.1.9、5.1.1、5.2.1(1)、5.4.1(4)、5.4.2(2)(3)、5.4.3、6.1.11、6.8.5、6.8.7、A.1.3、A.1.5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GBJ77-85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三年十二月十一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粮油实行多渠道经营的补充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粮油实行多渠道经营的补充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业部关于完成粮油统购任务后实行多渠道经营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的通知》,已印发你们。现根据我省情况,再作如下补充规定,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粮食统购任务问题。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第一位的重要物资,必须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坚持统购统销政策,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兼顾和以丰补歉的原则。分给各地的粮食征购、超购包干任务和省下达的以丰补歉多购任务,都是指令性计划,必须保
证完成。
二、粮食多渠道经营问题。对农民完成粮食交售任务后的余粮,允许粮食部门、供销社、农村其它合作商业和农民私人多渠道经营。以粮食为原料的工商行业和农村“四坊”、饮食业,可以自行采购粮食,加工成品出售。机关、部队、团体、学校、工矿企业、事业单位,也可以采购粮
食自用,但不得贩运。粮食多渠道经营和出县、出省贩运,应当以县为单位,在完成当季(即每年夏秋两季)粮食收购任务后进行。具体开放时间,由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在当季任务未完成前,不准多渠道经营当季的粮食品种。
实行粮食多渠道经营以后,关于粮油议购议销由粮食部门统一经营的规定,议价粮油运输出境审批的规定,携带和邮寄粮食限额的规定,工商行业上市采购粮油要经过批准的规定,机关、团体、部队、工矿企事业单位不准进入市场采购粮油的规定,一律废止。
三、粮食部门经营议价粮问题。粮食实行多渠道经营后,粮食部门要发挥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搞好议价经营工作,保证购回议价转平价所需要的粮食,并为国家掌握一些商品粮,做好市场调节工作。
(1)为了适应多渠道经营的新情况,做好粮食议价经营工作,各地、市、县在新的粮食年度开始前,必须建立和加强粮食议购议销公司,所需人员由粮食部门内部调剂解决。
(2)粮食议购议销公司是同级粮食部门领导下的企业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税代利。可以批零兼营,生熟兼营,可以自营,也可以搞联营和代营。
(3)基层粮站(所)不搞议价经营,但应给县级粮食议购议销公司代购代销。代购代销手续费的数额,由省粮食局另行规定。
(4)经营议价粮食所需要的流动资金,可以从粮食部门自有的流动资金中调剂一部分,其余由人民银行贷款解决。
(5)议购议销价格,根据“随行就布,有升有降,依质论价”原则,由县以上议购议销公司逢行掌握,不再报经物价部门审批。
四、油料多渠道经营问题。食用油脂、油料的多渠道经营,可以按照粮食多渠道经营的原则办理,但各地不搞议价转平价业务。设有规定统购任务的品种,允许常年多渠道经营。
五、市场管理问题。粮食部门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好粮油市场。在集市粮价上涨时,要组织议价销售,平抑价格。
粮票是国家计划供应粮食的凭证。经营议价粮(包括熟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准收取粮票,也不准用粮票周转经营。




1983年2月20日

关于颁布《天津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的通知

天津市政府


关于颁布《天津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的通知
天津市政府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天津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予以颁布,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危险房屋的管理,保障居住和使用安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市区、建制镇、工矿区和工业点范围内各种所有制房屋及乡、村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物(以下统称房屋)。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危险房屋(以下简称危房)是指基础沉降,承载力不足,结构有明显变形和损坏,墙体严重闪裂、碱蚀,承载构件已丧失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含门楼及院墙)。
第四条 市房管局负责指导、推动、协调全市危房的修缮管理工作。
各区、县人民政府的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推动、协调本辖区内危房的修缮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房管局和区、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分别设立房屋鉴定机构,承担房屋安全鉴定工作。房屋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资格由市房管局审查核准。
市级和区、县级房屋鉴定机构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范围的分工由市房管局确定。
第六条 各类房屋产权人应做好房屋的日常维修和养护管理,并接受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如实提供房屋修缮情况。
第七条 各类房屋的使用人应按规定或约定使用房屋,不得自行改变房屋的用途和使用性质,不得在房屋上乱搭私建,不得超负荷使用房屋及附属设施,不得破坏房屋结构。
第八条 房屋产权人或使用人都可向房屋所在地的区、县房屋鉴定机构提出房屋安全的鉴定申请。房屋鉴定机构应按房屋鉴定程序尽速作出书面鉴定结论,并向房屋产权人提出处理的建议。
第九条 房屋鉴定机构可以收取房屋鉴定费。收费标准由市房管局提出,报市物价局批准后执行。
经鉴定确属危房的,鉴定费由房屋产权人承担;经鉴定不属危房的,鉴定费由申请人承担。
第十条 房屋经鉴定为危房的,其产权人应立即采取加固修缮和改造措施,及时解除危险;加固修缮不能解除危险的,须立即停止使用,排除危险。
第十一条 危房产权单位在申报新建房屋项目时,必须先解除危房的危险。否则,计划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批新建房屋项目。
第十二条 危房修缮中需要承租人暂时腾迁的,出租人应及时通知承租人,承租人须在限期内迁出,待房屋解除危险后再迁回。
第十三条 私产房的产权人应自筹资金修缮自用的危房。产权人确有经济困难无力修缮的,其所在单位应协助解决。
私产房的产权人对出租的危房无力修缮的,承租人可代为修缮,所需费用可从租金中扣除或由出租人分期偿还,也可由承租人作价留购房屋。
第十四条 “保管自修公产房屋”的使用单位,应对所使用的房屋负责查勘、修缮。发生险情的,应及时采取措施解除危险。对上级主管部门拔给的房屋修缮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五条 异产毗邻危房的修缮,由占该房屋建筑面积最多的产权人负责组织其他产权人共同筹集资金解除危险。所需修缮费由产权人按建设部《城市异产毗邻房屋管理规定》中的有关规定分摊。
第十六条 产权不清的危房,由使用人出资修缮。使用人确实无力修缮的,由其所在单位负责垫付修缮费修缮或垫付修缮费委托房管部门修缮,也可将使用人从危房中迁出另行安置。使用人所在单位垫付的修缮费,待危房产权确定后,由危房产权人与使用人所在单位进行结算。
第十七条 在危房修缮和拆除工作中,计划、规划、房管、物资、电力、土地、公用、环卫、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应予以配合。
公产危房的修缮用料,由市房管局在市计划分配的维修用料中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保管自修公产房屋”和单位产危房的修缮用料,在市计划分配给各单位的维修用料中解决;私产危房的修缮用料,除木材在市计划分配给市房管局的维修用料中解决外,其他由产权人自筹解决;市确
定的专项维修任务所需用料,由维修单位的主管部门向市计划部门申报解决。物资、建材部门应切实做好危房修缮用料的供应工作。
危房修缮用料必须用于危房的修缮排险,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区、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的,责令拆除违章设施、停止违章行为、恢复原状。对不拆除违章设施的,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章者支付或以料抵工,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的,责令停止使用、限期修缮。对既不修缮又不停止使用的,由区、县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强制排除危险或拆除,所需费用由产权人支付或以料抵工。
(三)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阻挠出租人修缮危房的,责令停止阻挠行为,限期腾迁。因阻挠出租人修缮危房而导致危房倒塌,其后果由阻挠人承担。
(四)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不履行组织修缮义务、拒付修缮费或阻挠危房修缮的,责令履行义务、支付修缮费、停止阻挠行为。因不履行义务和不停止违章行为而造成的后果,由义务人或违章者承担。
(五)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拒付修缮费又不将使用人从危房中迁出另行安置的,责令限期支付修缮费,将使用人另行安置,并视情节处责任单位负责人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第十七条,擅自挪用危房修缮专款或用料的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中所列罚款一律上缴财政。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市房管局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1990年7月27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